• <tr id="xpmye"></tr>
    <th id="xpmye"></th>
    <label id="xpmye"></label>

    1. <button id="xpmye"></button>
        安徽教育在線
        安徽教育資訊第一門戶!
        www.highdesertdanes.com
        教育百家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園地 > 教育百家
        葉瀾:教師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樣地活著,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
        來源:    發布日期:2023-07-08    人氣:149

        教育的目標是成人,成就人。教師從事的事業是育人,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專業”。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樣地活著,他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一種使其成為人的影響。

        長久以來,人們對教師的認識上的一個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師看作創造者,僅僅把他當作知識傳遞者。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師,而是每個教師都要堅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求你去創造。教育的魅力是創造的魅力,是創造生命發展的魅力。


        教師的使命不斷變化,不變的是教師始終須對人一生負責任

        1688803074308560.jpg

        今天教師的使命就是使學生能夠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現他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及對這個社會盡一個公民的責任。

        每一代的教師都會面對一個時代對教師使命的新要求,但教師使命也有一些不變的內容,那就是教師的事業始終是對人的一生負責任的一個事業。

        你給學生的東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是促進了他的發展還是阻礙了他的發展,教師要經常自問。盡管學生不完全被教師所左右,但教師的教育會成為一種力量,可引導人前進和向上。

        一個教師有可能對兒童、青少年,對某一個人的發展變化留下深刻影響,讓他在每一個前進的重要的時刻會想到這位老師。這樣的教師,就是在真實的意義上成了一位教師,而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技能的教學者。


        教育的魅力,應從創造中去尋找

        1688803099187332.jpg

        長久以來人們對教師認識上的一個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師看作創造者,僅僅把他當作知識傳遞者。

        比如,教師上語文課,他的任務被認為就是教識字、讀書、寫字……教師往往也不把自己的工作當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故而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馬克思講得很深刻,只有創造性的工作才會有尊嚴。

        今天我們特別強調認清教師的工作性質,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傳遞者,他跟孩子一起創造他和他們的每一天的學校生活,也為學生的未來生活作創造。教育是豐富人生的很重要的工作。

        教師的創造還表現在“轉化”上,他把人類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個人成長的精神財富。這個轉化也是教育的獨特挑戰與魅力。

        教師的創造性還表現在促使學生精神世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這樣培養出來的新生代,就會與他的上一代不一樣。這種代際傳承與發展,本質上是把人類的知識與技能、精神,轉化成個人的能力和精神的內存。

        這些東西內化在每一個不同的個體之中,而后,又會在社會實踐中轉化為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創造力。

        我覺得教育事業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與創造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教師,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蠟燭一樣,成天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干,以犧牲自己作為職業高尚的表達,而不是用一種創造的智慧去激發學生心中的精神潛力,那么工作對于他來說只有付出沒有魅力,也難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

        教師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創造。它是一種直面人的生命發展的創造。這里面有“轉化”的創造,教學工作自身還需要創造,從長遠意義上,教學讓每一個生命具有創造的力量,也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創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遠遠不夠!

        1688803125559711.jpg

        近十多年來流行的一個看法:那就是把教師看作一種專業。簡單而言,有兩個不同的目的:一是為了改變教師地位,因為只有作為專業人員才能提升社會地位。二是為了作為一種專業人員的專業素養的提升。

        現在許多人喜歡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我覺得不夠。我不單提“教師專業發展”,我提“教師發展”。

        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我們不懷疑。問題是,只強調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不是能造就一個合格的乃至優秀的教師?教師自己作為一個全人的發展,也可能被忽視了。

        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專業”。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現你是誰,學生也在判斷你是誰。學生對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歡,都不是僅僅因為你的專業,而是因為你的全部人格。

        當然,沒有專業是不行的,沒有專業你連講臺都站不住。但是僅僅有專業,肯定也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教師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

        教師必須對自身的發展有認識,其中包括他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教育責任的承擔。中小學教師面對的是青少年,面對的是活蹦亂跳的成長中的生命,要有一種責任擔當。學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軟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東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難再重新變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時期,教師留給他們的,會對其一生的發展有影響。一個人一輩子能夠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他的幸福。

        在中國古代,教師受敬重,排位在天地君親之后,也屬“圣”之列?鬃泳捅环Q為“孔圣人”。孩子上私塾要向圣人、老師叩拜。對教師還有道德方面的高要求,那就是要“為人師表”。


        我不贊成把“應試”與“素質”對立的提法

        在古代,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它是有道理的。

        道理在哪里?古代的文言文,它是古代文人對世界及自我認識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有很深的道理,也不同于口語。教書先生要孩子去理解,但孩子又缺少生活的體驗和經歷。為了將來考科舉,學生又必須懂這些,那怎么辦?就是你跟我讀呀,背啊,多讀幾遍,內在的聯系就慢慢浮現出來。這種方法是在獨特教育背景下的產物。古代對教育的理解,是以記誦為主的,是記誦之學。

        這里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到了近現代中小學教育還是如此強調記、背標準答案?近代科學知識大發展,大分化,出現學科化了。學科知識且成了人類共同的知識,而不單單是地域的。當科學成為一種強大力量的時候,當科學分成了很多學科以后,這些知識就成了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并被認為對他將來的生存有用,基礎教育就成了兒童為未來人生作一種準備的事業。

        如何讓學生達到對知識本身的記憶,熟練掌握其方法、技能,就成了學科教師的主要任務。教師往往因被自己的學科所占有,而忽視了教育人的任務。近代的教育學,大量強調的是把教育看作人類知識的傳遞,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F在必須對教育這個概念有一個新的理解。

        教師從事的是育人的事業,作為教師,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樣地活著,他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一種使其成為人的影響。自己活得像個人,并不是說像一個圣人,而是說你很真實、很努力、有信仰,你在為這個信仰踐行。

        教師也會有缺點,有時候也會有沖動,但只要你是真實的,你會冷靜下來,孩子也會理解。所以我覺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個假假的人。

        “只育分不育人”是個太簡單的事情。我覺得把“分”和“人”對立,是一種絕對兩分的思維方式。抬高了“分”,把它與“人”等而視之,這是大誤。

        其實教師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過程中,不難達到所謂的“分”的要求。如果有學;蚪處熜Q我只“育人”不“育分”,這不僅荒謬,家長也肯定不放心。因為現實世界不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你教的學生考試是考不好的,然而你是個好教師。

        我一開始就不贊成把“應試”與“素質”對立的提法,這是兩極化思維方式的產物。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改革的目標,往往難以實現。教育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社會和當前的需求來完成改革。改革是一種超越,而非簡單的否定。

        面對“育分”的畸形現實,我的回答是“育人”肯定能使他的“分”也上去,但“分”絕對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更不是終極目標。

        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持續發展的人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師,而是每個教師都要堅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求你去創造。教育的魅力是創造的魅力,是創造生命發展的魅力。

        當然,這里又要有學術,又要有人格。人格,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就是一個真誠。真誠是人格魅力的基礎。不是說哪一種人格才有魅力,我是這樣看的。

        教育的魅力恐怕不僅僅限于教師已形成的人格與學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教師應是不斷追求自己生命的發展和完善的人,在幫助別人完善的同時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這樣的教師在我看來可能是比較有魅力的。

        我自己追求做這樣的教師,這是一個與生命同在的無止境的過程。對人而言,我更關注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首先關注職業。其實職業的規范總是比較死板的,真正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魅力的教師,你應該是真誠的人,不斷發現和創造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會有魅力。


        真正的重建,是要對教學的基礎性問題有一個把握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課堂教學過程再認識:功夫重在“論”外》,在《課程·教材·教法》雜志2013年第5期登載,很長,大約2-3萬字。我覺得今天的課堂教學改革到了重建的階段,F在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非常的豐富,多元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大家都在努力,都想有一些新的創造。當然也不乏只是為了提一些新口號而在那里擺弄的人。

        我認為真正好的重建就要對教學的基礎性的問題有一個把握。目前是有點雜亂的“豐富”,什么都在一個平面上呈現,恐怕還要梳理。要回到“教學是什么”這樣一個根本的問題上去。我特別不贊成用“學習”來代替“教學”,也不贊成用“課程”來代替“教學”。

        教師隊伍建設,至少包括職前和職后。從職前來講,應該有對教師職業的重新理解,即: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從合格到優秀是要有一個過程的,不可能一開始都以優秀教師的標準去要求。首先是有一個底線,高是無限的,越往高越個性化。

        關鍵是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再來提教師怎么培養,隊伍怎么建設。

        現在職前培養的問題很多。師范大學里也有培養問題。真正把教師的培養當一回事的大學校長現在也不多,操心多的是我們的大學排名在第幾這一類的事。當然也有分管的副校長或教務長在抓,但從整體上看,最大的問題還是對應把教師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沒有認真想明白。

        對師范生的培養,還有很多陳舊的觀念,認為教師就是學點教學法,學點入門技巧,諸如普通話、粉筆字、毛筆字、鋼筆字等,把這看成是教師的基本功。

        “三字一話”是要,但只是技能意義上的,對什么是教師職業更為根本的基本功,教師是誰,應該有怎樣的品性,他的生存方式有什么獨特性,作為一名當代合格教師所應該具有什么等等根本問題,卻還缺少深入的研究;蛘哒f在對教師職業的價值、教師職業的特點還沒完全理解的情況下,就在那里培養老師。

        1688803388839322.jpg

        學校的教師教育亟需綜合研究

        盡管說改革已很久,但是師范教育本身的觀念改革恐怕遠沒有重視和認清。這種滯后就帶來了整個培養方案設計中,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系統結構存在的問題。

        有人建議把免費師范生的名稱改成公費師范生,我贊成!肮M”表明了國家對這個職業的重視,顯出一份公職的莊重。目前,免費師范生有各種各樣的動機,如有的為了將來謀職業,教師職業相對保險;有的沖著“免費”而來,有的只為了能上大學,自然還有不少是真的喜歡當教師。林林總總的想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問題是師范教育怎么使學生對教師這個職業,哪怕他將來不當老師都有一份尊重,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他選擇不做只是可能覺得自己不適合,或者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很好地修煉自己,他不善或不愿意為此修煉。

        此外,職前教育還應對教育的價值觀、對學生的熱愛,以及大學所教的基礎素養方面,都形成一個較好的、可繼續學習與發展的基礎。職后再去補這些方面的缺失就晚了。

        進入職場以后,真正促進教師的發展,是他對自己的實踐,不斷的研究、反思、重建,越來越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深刻的認識,知道怎么去做才是有意義和有效的。

        加強教師在日常實踐中的研究反思,不斷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每個人的成長都要靠自己,靠外部是沒有用的。外部只是一個影響,促進他,但是最終的變化,真正成長是個體的事情不是群體的事情。群體會成為一種力量,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啟發。但群體的教研研究活動不要搞形式主義,要真正地能夠在研究當中實現共同發展。

        對教師隊伍建設有什么建議?我認為:教師的工作量、教學的工作量要減輕,學校的編制要增加。不能只是從效率的角度來規定師生比,要從教師有時間再學習、再發展的意義上,綜合考慮師生比。工作量減輕了,他才有時間去思考,研究、討論,F在的編制很滿,班額又超員,特別是好一點的學校,常見五六十人一個班。稍微好一點的學校,教師工作排得滿滿的,負擔很重。

        教師也要減負。減負不是叫他不要研究,減負是要減少工作量,加強研究。每年用這么多錢搞多層次培訓,但其中不少是重復式的培訓,還不如把一部分經費撥到增加編制上,多增加一點編制,讓大家有時間安排一點研修、討論、學習。教師不是通過幾次輪訓就能成長起來的,關鍵是要使教師在工作中有思考,產生學習的需要,研究的需要。

        通過學習、研究有實現發展的感覺,然后越來越感受到工作本身的價值、吸引和魅力,這樣他才會成長起來,而不是靠五年一次的輪訓,然后大家都拿學分,以為拿了就完成培訓任務了。錢多了怎么用?有些還扔到國外去了。

        我覺得教師教育亟需綜合研究,要關注和提升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的質量,這個提升就是要把研究放進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去。教師教育的經費投入與配置要為此服務,而不是只當作外加的一項工作,割裂地去做。

        現在我們做改革不乏好心,也急于求成。但是好心和著急都未必帶來好的結果。我們更需要研究,要講究對事情內在規定性的把握。這些都把握不好,不知道教師到底怎么成長,什么對教師的成長才是有利的,怎么能建設好教師隊伍呢?


        最新發布
        熱點新聞
        專題活動
        關于我們
        版權所有:安徽教育在線   0551-62677771
        投稿郵箱:1040902690@qq.com
        Copyright 2019-2021  皖ICP備2021016151號-1   皖公網安備:34010402703709號
        国产熟女露脸大叫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