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東:做教師是一篇“大文章” |
來源: 發布日期:2023-06-05 人氣:186 |
回憶自己成長的過程,總會想起一些人、一些話。 于漪老師是從普通教師隊伍中走出來的“人民教育家”,她認為“做教師是一篇大文章”。這是于漪老師為師之道的凝練,也應該是名師的自覺追求。 那么,教師這篇“大文章”該怎么書寫呢? 一、德為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有教育專家總結教師基本素養的模型是“教師的素養=(知識+能力)×態度”,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師德的重要價值。 試想,態度如果是負值,知識越多、能力越強,素養值就會越小,反之亦成立。 因此,優秀教師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既為“經師”又為“人師”。 作為“人師”,就是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涵養孩子的“精神骨骼”,孩子的精神骨骼健康,才能在天地之間傲然挺立。 二、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當下和未來教育的主旋律,體現在教育語境中就是“以學生為本”,具化為尊重兒童立場。名師的血液里流淌著“兒童”的基因。 為傳承教育家斯霞的精神,南京市政府決定為斯霞老師制作雕像,可雕像安放在哪里呢?有人建議安放在南師附小的大門口,也有人建議安放在學校的中央大道上。這兩個方案都被斯霞老師否定了,她認為雕像要安放在每時每刻都能看到孩子的地方?梢,名師更應該有“童化”的眼光。 教學中存在“三種眼光”,即成人眼光、專家眼光和兒童眼光。 有了成人眼光,教學可以“入格”,有了專家眼光,教學可以“升格”,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具備兒童眼光,只有具備了兒童眼光,我們的教學才算得上“夠格”。 三、課為重 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成尚榮認為,課改必須改課。 名師應該是改課的先行者和探索者,著力從教師的“指令性學習”轉變為學生的“選擇性學習”。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允許學生學習”!霸试S”一詞并非危言聳聽,它直擊了傳統教學存在一個重要問題:教師手握“繩子”牽引著學生,凌駕于學生之上。 學生的自主選擇是一種主體意識,是主體行動、主體能力的體現。學生知識經驗相異、興趣愛好有別,關注的學習重點、獲得的學習體驗也不盡一致。 所以,好的課堂教學應如羅杰斯所說:“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暗示! 四、思為根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不要讓自己的大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我認為,反思是名師成長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起著關鍵性作用。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提出“反思性實踐家”的命題,他認為稱得上反思性實踐家的資深教師所形成并發揮著作用的思維方式有5個特點: 一是應對時刻變化著的即興思維,二是對于問題情境的主體式感性的探究式參與,三是問題表象中多元觀點的統整,四是問題表象與解決中的背景化思考,五是實踐過程中問題的不斷建構與再建構。 “反思性實踐家”是對“技術性熟練者”的轉型與超越,名師的反思正是成功完成了這一轉型,因而有了新的提升。 在當下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誕生了許多新理念、新主張。在這樣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教師有自己的理性判斷和價值認同,做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和獨特眼光的人。 來源:中國教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