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李懷源:平生做好一件事 |
來源: 發布日期:2023-06-03 人氣:180 |
我從教已經30余年,其中26年在小學。 在山東省德州市湖濱北路小學工作10年后,我選擇到民辦學校德州躍華學校工作,12年后來到北京市朝陽區清華附小商務中心區實驗小學擔任執行校長,工作4年后又到了現在的工作單位北京教育學院。 還記得到學院面試時,領導問我,為什么不當校長選擇來學院當教師。我說,做班主任10年只能影響班里的幾十個學生,做校長10年只能影響本校的幾百個學生,我現在選擇做培訓教師的人,希望通過這些教師影響更多學生。 這是我的真實想法,在一線工作很容易陷入事務的“謎團”之中,如果不及時提醒自己,很容易隨波逐流,毫無成就感。因此,每次培訓教師,我都會提醒他們,要像克服地球引力一樣克服現實瑣碎生活對你的影響,要不斷跳出看似正常的生活來看自己的專業發展。 我1992年中師畢業,心中一直有個大學夢。畢業后,我考了函授?,是電大文秘專業,希望以后能夠有機會轉行。1997年,我參加了公務員考試,報考的是市人事局,筆試分數很高,但是面試卻沒通過。自此之后,也就斷了轉行的念頭。 現在想來,可以說是命運的安排,也或許是我沒想真正離開教師崗位,不過是順應社會潮流掙扎一下而已。也正是那時,我有了終身從教的信念。 堅守教師崗位,并不意味著就此“躺平”,我需要有挑戰性和成就感的工作,因而才有了上述幾次主動“出走”。 是什么支撐我一路前行?我也在不斷問自己。 我在2003年時寫過一篇文章《做教育實踐家》,文中寫道:支撐我走過來的是想成為像陶行知、葉圣陶一樣的人,能夠用自己的行為影響他人,也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入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很天真的夢想,支撐了我20多年。 做到后來,我發現能不能把名字寫入歷史不是由我決定的,能不能成為教育實踐家也不是由我決定的。 現在,這種成名成家的想法聽起來好像很“幼稚”?墒,這個看似可笑的夢想,真的支撐我一路前行,不斷想盡各種辦法提升自己。后來,讓我反思作為特級教師是如何學習的,我就把題目改為《學做教育實踐家》,以此作為終身的夢想。 我一路工作,一路求學,從碩士到博士,大家以為過程應該是很苦的。我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那就是我學到的知識很快就能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學歷進修和參加培訓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教學實踐中的探索。 自2005年7月開始,我與團隊里的兩位青年教師王明明和孟祥芹進行了“我愛讀書”單元整組教學設計。從那時起,我近20年的教學實踐都是緊緊圍繞“單元整體教學”進行的。從教學到課程到教育再回到教學,從語文學科到所有學科再回到語文學科,我圍繞單元整體教學做了大量的實踐,也進行了多次展示和研討,我現在主持的所有培訓項目也是圍繞單元整體教學進行的。 大家都知道“平生只做一件事”的道理,但是,怎樣能做到平生做好一件事?還是需要堅持的。 我經常跟青年朋友說,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能堅持的人不多。 認準的事情就一定堅持去做,先建立一個思考和表達的基本框架,然后所有從別人那里學來的理論或者實踐經驗都要深思熟慮后納入自己的框架體系。 有了基本框架,就要在教學實踐中嘗試。 把理念轉化成實踐很困難,我經常問自己“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我所倡導的單元整體教學理念,怎么在課堂上實現?今年4月14日,我執教了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介紹一個地方”,因為受課時所限,總覺得表現得不夠,因此我計劃在5月以5節課的方式——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進行教學。同時,邀請我的學員和全國更多的語文教師來研討。 理念說一說總是容易的,用比喻的方式大概能講清楚。但是,要想檢驗理念,一定要在課堂上實踐,看看學生的收獲,聽聽教師的反饋,觀觀自己的內心。 真正上課,壓力很大,不管面向多少教師,我們總得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怎樣學習,學生學習的成果是什么樣的。頂住這些壓力,真正上完課最有收獲的還是我們自己。 除了培訓教師,我還有給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上課的機會。面對研究生,我以工作坊的形式盡可能讓他們體驗和判斷什么是好的語文課,希望他們在學習階段就能想象未來課堂的樣子。大學課堂應該是研究的課堂,更應該是指向未來實踐的課堂,理論應融入實踐并為實踐所用。 一名教師,永遠不應該脫離教學,即使做了校長也要時常聽課、評課、上課,感知新的教育理念是否能夠應用于課堂。 只有我們時刻檢視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才有可能隨著時代的脈搏調動自己的經驗,才有可能培養出超過先生的學生。 |